close
坐城觀雪山成都將重點構築29條觀山視域廊道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留下的傳世佳句。今年以來,杜甫詩中描述的在成都遙望雪山的壯美景觀,頻頻出現在成都人的眼前。作為全國唯一能看見雪山的特大城市,新時代成都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天際線”正在不斷刷新。透過成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未來,成都市民將能在城裡更多區域“望山見水”。成都市規劃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張瑛對本次總規進行解讀時介紹,新總規緊緊抓住成都市區“坐城觀雪山”這一空間特質,提出重點構築29條觀山視域廊道,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盛景。

成都的空間特質

我國唯一能看見雪山的特大城市

今年,一張雪山長圖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除瞭西嶺雪山,距離成都190多公裡的巴郎山也盡收眼底,甚至連鮮少露面的貢嘎山也出現瞭。這些美輪美奐的風景片,同樣給市規劃局局長張瑛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杜甫用‘窗含西嶺千秋雪’生動描繪瞭成都作為我國唯一能看見雪山的特大城市的空間特質。本次總體規劃緊緊抓住這一空間特質,通過精心設計和有效管理,立足保護好‘兩山相望’的格局,重點構築瞭29條觀山視域廊道。”張瑛表示,這樣能讓市民更好地感受城市的特色風貌。

記者瞭解到,29條觀山視域廊道將沿重要開敞空間、城市節點、歷史古跡等區域進行佈局,在看龍門山的廊道上,將從老城片區、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崍、彭州、郫都、溫江、蒲江、天府新區直管區等選取11處重要開敞空間;從新繁鎮、街子鎮、懷遠鎮、元通鎮、新場鎮、平樂鎮、西來鎮、安仁鎮等選擇8處歷史景觀點進行梳理。在看龍泉山的廊道選擇上,將從龍泉驛、天府新區、淮州新城、龍泉湖、三岔湖、空港新城等選取7處重要開敞空間,從城廂鎮、洛帶鎮、五鳳溪選取3處歷史景觀點進行梳理。

張瑛介紹,本次總規還提出要構建融匯自然與文化特色的整體景觀格局,塑造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風貌,形成“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時尚”的風貌特色,塑造具有全球識別性的城市形象,並為居民提供多元宜人、愉悅舒適的城市空間,“一是要構建‘三軸、四心、多片’的整體景觀格局,二是合理確定開發強度、建築高度,重點強化對臨近山體、河流、公園、歷史文化片區的‘四邊’區域建築高度管控,營造標志性天際線,特別是要將城市天際線融入龍門山、龍泉山背景之中,形成獨具成都特色的城市象征。”

基於優良生態本底

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生態格局

“望山見水”是成都城市生態的一個縮影,作為天府之國,成都市域內擁有優良的“山、水、田、林”生態本底。張瑛告訴記者,本次總體規劃基於成都優良的生態本底,構建瞭“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格局,其中,“兩山”為龍門山和龍泉山,“兩網”為岷江水系網和沱江水系網。利用既有條件和優勢,進一步突出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於河道重點是開展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加快親水駁岸生態化改造,提升濱水岸線環境。”他提到,本次總體規劃還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范圍4896平方公裡,占市域面積34%。根據土地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格保護,保障全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得減少。同時,大力實施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傳承川西農耕文明歷史文脈,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生態環境提升、配套設施完善和特色風貌塑造,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川西林盤是成都擁有的生態標識,我們要保護特色林盤的完整形態,包括其生態環境以及川西傳統風貌建築。”張瑛表示,規劃提出在此基礎上實施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系統規劃打造一批形態優美、特色鮮明、魅力獨具的川西林盤。此外,在對“山、水、田、林”生態本底加強保護的基礎上,規劃提出要實施全域增綠,實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

讓城市更宜居

優化公共服務、就業與居住空間、生態環境、交通系統

成都新一輪總規鮮明地提出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建設高品質的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把滿足成都居民快速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放在突出位置。面對中心城區人口過度集聚、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如何治理,讓城市更宜居?張瑛表示,“在規劃中,我們始終堅持城市的核心是人。”通過修編總規,成都積極構建由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與重大區域型公共服務設施及功能性設施構成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在全域統籌佈局十一類重大區域型公共服務設施及功能性設施,支撐城市能級提升與城市空間結構調整,打造“步行15分鐘生活圈”,在15分鐘步行距離內依托公共交通和綠地網絡,建設社區綜合體,形成標志性、活力性、高品質的社區中心,為轄區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綜合社區服務,精準規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與人口結構相適應,實現公共服務設施的差異化建設引導。

在優化就業與居住空間佈局方面,擴大居住用地與住房供應,形成多元化的住房供給結構,重點增加租賃性住房、人才公寓、產業園區配套住房、棚改安置房、商品住房等多種類型住房。在生態環境方面,加強環境保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推進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環境噪聲、輻射污染、水污染防治。

此外,科學治堵方面,通過構建“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城市綠色交通系統,以軌道交通為核心優化公交和慢行網絡,大幅提高綠色出行分擔率,構建高效互聯道路體系,形成“三繞十七射”高速公路網絡,為居民快速出行提供便利。同時,完善城市路網體系,提高路網密度,提升道路交通效率,落實街區制要求,增加廚房油煙處理城區次支路密度,促進微循環,豐富街巷的交往、展示、遊憩功能,提升街道活力。

構建天府文化系統

發展9類20片文化片區和200條文創特色街區

“我們的規劃也關照到瞭天府文化的系統構建。”張瑛告訴記者,在天府文化的系統構建方面,有6個方面的策略,“一是加強歷史文除油煙機化保護,建立由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村、歷史文化街區等覆蓋全域的多層次保護體系和展示體系;二是復興傳統文化,深度挖掘成都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巴蜀文明,以各類重點文物、重要歷史場所為帶動點靜電機推薦,發展9類20片文化片區,展示古蜀文化、三國文化、熊貓文化等,傳承天府文化歷史文脈;三是深入挖掘‘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內涵,打造‘雙核兩帶十九片’的文化創意集群和200條文創特色街區,建設國際性文創產業生態圈,推動天府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四是提升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動能級,建設開放包容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將進一步擴大城市文化影響力;五是創新現代文化,建設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高標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提升文化溝通力和全球傳播力;六是推動文化生活市民化,將讓成都成為友善公益的人文之城。”

成都晚報記者 塗文全

○專傢解讀

與自然山水共生

尋求生態大格局的突破

新一輪城市總規中,不少內容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四定”原則中的“以底定城”就是要重點識別綠色生態空間本底、明確市域生態空間,確定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占到市域空間的78%,高於國內一線城市,形成瞭全國最具優勢的城鄉生態本底條件。此外,規劃裡提出構建“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多層次網絡化空間結構,其中一心就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基於良好的生態本底,總規裡提出瞭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生態格局。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天府新區總規劃師匡曉明在解讀總規時就提出,成都擁有四面環山、城中擁水的自然本底,新一輪建設中更應該發揮成都這種地形、水系特點的優勢,讓城市擁抱自然,讓自然環繞城市,真正實現城中有綠,藍綠交織,城綠共生的美麗城市。中央財經大學城市管理系主任王偉有相似的觀點,作為天府之國的成都,自身所擁有的良好自然山水底蘊是成都一筆獨特的財富,從新一輪總規看,最大的進步在於從過去強於點狀建設向點、線、面的生態大體系、生態大格局突破,全面落實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強化龍泉山生態保育,建設城市綠心等等,無疑有助於成都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512F59CA568BB2D0
arrow
arrow

    fhb559dl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